首页 > 大堡礁

大堡礁

所属城市:昆士兰州

大堡礁的总长度为2011公里,最宽处达161公里,其南端离海岸最远距离为241公里,北端最近处离海岸仅有16公里。在落潮时,部分珊瑚礁会露出水面,形成珊瑚岛。这里景色迷人、水流异常复杂,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,生存着400余种不同类型的珊瑚礁,其中有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。还有1500种鱼类、4000余种软体动物、242种鸟类在此栖息,它也是某些濒临灭绝的动物物种(如儒艮和巨型绿龟)的栖息地。


大堡礁的形成始于中新世时期,距今已有2500万年的历史。它是由无数直径只有几毫米的腔肠动物珊瑚虫建造而成。珊瑚虫以浮游生物为食,群体生活,能分泌出石灰质骨骼。老一代珊瑚虫死后留下遗骸,新一代继续发育繁衍,像树木抽枝发芽一样,向高处和两旁发展。如此年复一年,日积月累,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骨骼,连同藻类、贝壳等海洋生物残骸胶结一起,堆积成一个个珊瑚礁体。

在大堡礁的发展过程中,地质和环境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。从新生代开始,原先与南极洲相连的澳大利亚大陆以每年7厘米的速度向北移动。因板块移动,澳大利亚东部经历了陆地抬升的时期,在昆士兰内陆400公里处形成分水岭。另外,由于旺盛的火山活动产生了层状火山、盾状火山及玄武岩流,其中一些坚硬的露头成为高岛。在珊瑚海盆地形成后,珊瑚开始在此生长,但直到2500万年前,昆士兰北部仍处于温带水域,水温过低而不适合珊瑚生长。之后,昆士兰移动到热带水域,水温上升及海水深度变化对珊瑚生长产生了影响,珊瑚的直径和高度开始逐渐增加。然而,珊瑚生长需要阳光,故只分布在水深150米内的水域。约40万年前进入间冰期时,此区的海水温度上升了4℃左右。

1981年,大堡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。但近年来,大堡礁面临着一些环境破坏的威胁,包括气候变化、污染、棘冠海星和渔业等。其中,海洋暖化引发的珊瑚白化现象对大堡礁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。2016年的报告显示,大堡礁中北部的部分珊瑚礁因海洋暖化而死亡,2020年4月又出现了5年来第3次大规模珊瑚白化,这是有记录以来最广泛的一次,也是大堡礁首次三个区域均出现珊瑚白化现象。科学家认为此现象系因人类排放温室气体引起的全球迅速变暖所致。

2024 金丝猴国际旅游(北京)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

2024 金丝猴国际旅游(北京)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